家长学校
尊重学生主体性自由阅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教育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呼唤,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逐步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主体性自由阅读已深入人心并且方兴未艾。”主体性研究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尊重学生从个体性的自由出发的自由选择……尽最大努力开拓学生的精神自由的空间”[1]已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主体性自由阅读的提倡,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转变、教育模式转变的标志,是人文精神的张扬的真正体现,同时也是对文学活动的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实践的结果。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自由阅读,是对阅读主体生命意识和人格价值的尊重,这种主体性自由阅读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阅读主体被动接受知识的尴尬局面,在突出主体性的自由阅读中,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体现生命感悟、突出创造精神,通过想象和联想,对文本进行再次审美感悟和审美创造,从而自觉在阅读中开拓认知视野、印证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培养人文精神。
主体性的自由阅读有利于启迪生命意识中的人性之美。人是万物之灵长,有着区别于万物的情感和意识,有着真善美的主体心灵的因素,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严重束缚学生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限制了人性之美的感悟和体验。在主体性的自由阅读中,学生能够自发地从阅读对象中发现自身的乃至人类的生命意义,在自由性的阅读中展现缘于生命本色的审美观、价值观。学生可以从阅读中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心灵感悟中认识社会和人生。
主体性自由阅读的本身有利于开拓阅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在自由灵活的思维方式统摄下,阅读者可以自发地挖掘文章的多方面内涵,例如,研究作品的主题倾向,研究作者的创作目的,研究作品的艺术效果,研究作者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素材的多层内涵等;并由作品暗示,引起关于人生、社会的研究;在审美感悟方面,可以研究自身受到的启发和引导,研究自身情感思维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相互控制的规律。在这种种自由的开拓性的研究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有着根本的提高。
主体性的自由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主体性自由阅读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充分发挥阅读者的自由、自主的心灵感悟能力,从而把握作品的整体性的审美内涵,感悟艺术境界中的“情中之景,景中之情”,把握文学作品中简约、省略所形成的含蓄委婉风格及风格中所暗藏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意”。在阅读中,无论阅读者的阅读理解是否准确和到位,但从思维模式上看,都是接受主体审美感悟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阅读主体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感悟能力。法国著名的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的一段论述正阐释了这样的问题。
梵·高画的椅子并不是向我叙述椅子的故事,而是把梵·高的世界交给我:在这个世界中,激情即是色彩,色彩即是激情……它不是向我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对我打开作为真理源泉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对我来说首先不完全是一个知识的对象,而是一个令人叹服和感激的对象。
以上这段论述,正充分说明了阅读主体自身的审美感悟的重要性。
主体性自由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主体性自由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超越时空的精神沟通和交流。如果从整个文学活动上看,主体性自由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与无数个艺术生命主体之间的心灵呼应的过程。阅读者的思维徜徉在创造、欣赏、批评等无限循环的艺术的心灵之河中,与精英会晤,与大师谈心,品味艺术家的心灵之果,滋润自身艺术心田,在这样高层次的阅读与欣赏中,阅读者必定调动自身积极高尚的素养和情操以迎合艺术家的审美品位和哲学内涵,这其中有着一份自信,有着一种升华,有着阅读主体一种心灵的崇高体验。经常进行主体性自由阅读,能够逐步培养阅读者的精英意识。
主体性的自由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超越意识。任何作品都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作品中用来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材料蕴涵丰富,任何艺术家都在积极努力地挖掘其本质意义,但实际上其本质意义是不可穷尽的,欣赏者和批评者就有权利按着自己的艺术观点和审美观点进行艺术审视,其审美感悟和哲学思考可以直接与创造者共识,也可以直接超越艺术家的主观倾向,从而对作品中其他层次的意义进行再次创造,其结果是必然产生艺术上错位和超越的现象,而这种超越和错位现象正是文学活动中的一种必然。正是我们尊重艺术规律,重视这种必然,给予阅读者自由阅读的机会,才使得阅读者自身不断培养一种创造意识和超越意识,逐步把握文学活动规律。
以上分析是对主体性自由阅读意义方面的阐释,为了证明以上诸观点,特展示一个班级主体性自由阅读的实际内容。
阅读题目:《大卫的机遇》
[美国] 霍桑
大致情节:
大卫·斯旺去波士顿叔叔家找工作,途中因劳累睡着了。就在大卫熟睡的时候,曾有一位绅士和他的妻子从这里经过,他们想认大卫为儿子,那样他将继承一笔财产,成为富翁;也曾有美女光顾,如果大卫醒来,他们可能相识,甚至可能成亲;也有强盗光顾,险些抢劫……但阴差阳错,一切都未发生。
一辆马车的隆隆声,惊醒了大卫。他跳了上去,很快消失在烟尘中了。
作品的结尾作者说:“大卫永远也不会知道在他睡眠时,发生的一切幸运和险象。可是,仔细想想,世上谁人不如此呢?”
面对蕴涵丰富的作品,一个班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观点新颖而深刻,充分展示了主体性自由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A:我认为作者是在批评大卫,尽管他善良,朴实,但是因为不思进取,没有理想,浑浑噩噩度日,即便机遇来临,他们也浑然不知,机遇将永远失之交臂。因此,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表示深深惋惜,为大卫这样的人生惋惜。
学生B:文章的结尾是表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遗憾,但是我认为不仅是为象大卫一类睡着了人们,而是为整个人生。作者认为:人生往往是缺憾的,因为人类的认识有盲点、视野有局限。从这种意义上看,世界是迷茫的和不可知的,正因为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所以人的一生中能够得到的美好事物总是有限的,很多机遇都将从你身边溜过,而你却视而不见。这是遗憾,但并不应该视为遗憾,因为世界上并没有完满的人生。
学生C:作品的结尾道出了作者复杂的心曲,他是一种慨叹,一种遗憾,但是,作者遗憾不是金钱和美女的失去,而是为人生的追求和追求的结果之间的距离而遗憾。人生的追求是一种必然,无论其目的是平庸的还是高尚的,但是追求的本身也许就是一种茫然,正如大卫错过了机遇并不知道一样,仍然在追求着,这种追求的执着和追求的茫然是那样矛盾地组合在一起,体现了人类的迷茫和局限。
学生D:我认为,作者在文章当中有一份淡淡的忧伤,但并没不绝望,因为在作者的深层心理还有一种对人类的爱戴和希望,告诫人们,人虽然可能失去机遇,但是不能失却的却是心灵的平和与恬淡,快乐与希望,善良与勤劳,这些正是劳动人民最真实的拥有,比一切机遇都更有真意。从中我们既看到作者的理性思考也感悟到作者的善良的心地。
学生E:我认为作品的结尾本无忧伤,那是对某种不知满足的人的心态的描摹,实则是通过大卫来歌颂人性中的正直、淳朴和善良,这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从大卫的酣然入睡情态中,已体现了他心胸开阔,毫无奢侈之求,毫无戒备之心。不管人世间发生了什么奇迹,也不管自己错过了什么样的机缘,只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健康体魄从容生活,在这种真正的生活中,一定有属于自己真正的机遇。
作者也在暗示人们,应当像大卫一样,走自己的路,不迷恋于荣华富贵,不惧怕灾难凶险,只要坦然地生活,即使是平平常常,也体现了生命的真意。况且,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大卫熟睡时的机遇只代表一种偶然,但是大卫前景的幸福则是一种必然,人生的机遇也是一种偶然,因为真正的幸福都是产生于自己的创造。
学生F:我欣赏作家的艺术构思上的巧妙,其中蕴涵着作家深沉的理性思考,作者将三个情节设计成大卫的错过,而没有设计成大卫的梦,是有其深刻含义的。
如果作家将三个情节设计成大卫的梦,用弗洛伊德的“释梦”来解释,那么作家揭示的将是人的潜意识中本我的欲望,作者的态度也将是批评人性中的贪婪和虚荣,贪图荣华富贵,贪图不劳而获,正如一枕黄粱的含义。但是作者并不是这样,作者用童话般的境界,浓缩了人世间的种种机遇和险情,暗示人们:其实,人的命运和机遇都是不确定的,唯一能够把握和信赖的只是自己,靠自己的力量创造自己的生活,那才是实在的机遇,是他人不可夺取的。
学生J:从阅读者的替代性感悟方面看,我并不觉得那些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机遇,那是人类精神上的陷阱,所以我不希望大卫醒来,因为大卫有健康的身体,有善良的心灵,有自己的希望,他会自己创造生活。如果大卫接受了不费力气就得来的机遇,那么他将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勇气,必将平庸度日,那样将何异于寄生虫。
学生H:本文具有象征意义,绅士夫妇、少女和强盗分别象征着金钱、美女和凶险。本文营构了审美意境又有哲理的内涵,既有童话般浪漫又有寓言性的机警,能让读者在审美愉悦的阅读中把握人生真谛,启迪人生思考,有着咀嚼不尽的审美内涵,不断的咀嚼就是不断的创造,这是艺术家的思想深度和生活的丰富性决定的。
以上的学生阅读实例,充分体现了主体性自由阅读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心灵的感悟,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活动,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好的文学形式之一。
“我们怀着美好的心愿:要用我们的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2]
总之,主体性自由阅读,是以最新的理念营构出的最新的阅读方法,这创新性的“主体性自由阅读”勾勒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美好前景。因为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切实拓展了学生的新思维、新视野,全面综合地提高了学生文学水平并培养了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