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
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影响教师 素质的主要因素。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却一直 得不到足够重视。据调查,教师是一个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群体。某地一次对教师心理健 康状况的调查,其结果令人堪忧:31.5%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有中度心理障碍 ,21%出现心理疾病的症状,所有被测试教师接近70%都感到压力大,并有较明显的焦虑情 绪。由于这些心理问题被忽视,教师自己甚至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所以常常会产生更为严 重的社会后果。前不久,江苏省盐城市某小学一名30多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疑问 竟然自杀身亡。另一方面,教师的情绪、情感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情感,导致师源性心理 障碍的增加。(即教师的心理问题或教育行为不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困扰。)因此,无论是从 教师的个人成长及身心健康的角度,还是为了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为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 施,关注教师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涉及心身疾病、职业认同、人际关系、自我意识 等多方面,主要表现为适应不良、职业压力感、人际交往障碍、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导 致教师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原因,当然不排除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但教师之所 以成为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群体,客观原因是不容忽视的。
在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无奈的升学率:永远的绳索。
升学率始终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看升学率,校长向教师要升 学率,家长更在乎学校的升学率,来自以上三方面的压力是终落在教师的身上。为了提高升 学率,学校当然要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奖惩条例,其责任人还是教师,加上家长对教师种 种评价的推波助澜,教师只有在这根无形绳索的束缚下,玩命地工作。
2.体力上过于辛苦:不堪重负。
前不久,《上海教育》登载了某种学初三语文教师、年级组长张老师某星期一的工作安 排:6∶00起床,7∶00到校,然后检查初三学生的早操、早读。完成两节课的教学任务后, 参加年级组长会议,会后传达会议精神。中午,接待家长、分析试卷、备课、做课件等。下 午第一、二节上课,第三节全年级体育锻炼课,作为年级组长的她又要去操场监督。第四节 课,学校要求教师进课堂,她也再次走进教室。
张老师说,白天在办公室她只能是批改一些作业,而作文、试卷这些大批量的批改任务 是一定要带到家里完成的。由于办公室比较嘈杂,备课也只能晚上在家里完成,整天繁重的 工作使张老师连作家务的时间都没有。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延伸性过长,是普遍现象。
3.职业的竞争加剧:危机感油然而生。
随着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正式启动,只要符合中国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 和教育教学能力条件的就可以申请当教师。加上近年来,各校纷纷启动聘任制,末位淘汰制 ,使得一部分教师处于焦虑和危机之中。
4.学历的进修与培训:彼伏此起
十几年前,求学和工作似乎还是人生的两个阶段,如今,几乎每位教师都在不停地充电 ,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求学的路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加之论文、课题、评职称的 要求,各级各类培训把教师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不能不在本该休假的时候背起书包,走 进了各种各样的教室;在夜深人静完成了白天延续下来的工作本该歇息的时候,又拿出一本 本书籍,在灯光下熬红了双眼。
5.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挣扎与困惑
《新课标》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它意味 着教师要放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而且有些曾是很成功的做法),要重新获得新的技 能,要采用不熟悉的教学方式,要坚持不断地去学习和摸索,要去创造去发现,付出更多的 时间是毫无疑问的。而另一方面,对于课程改革能否成功,人们对教师寄予种种期望,至于 期望是否实现则完全交付老师,期待一旦失败责任也就完全归咎于教师,教师由此而生的心 理压力可想而知。第三,由于没有现成的操作模式,教师们的实践与探索总是动则得咎,他 们成了迷途的羔羊,在困惑中挣扎。
三、对策与建议
1.营造自由与发展的心理氛围
教育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发展,要关注教师的生活、学习、工作, 关注教师作为人的生存空间。教育行政与管理部门要积极消除威胁与压力给教师带来的焦虑 和危机感。只有个人危机感,容易引起教师的防卫性或者报复性反应,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 过的心理,最终只会有应急的行为,不会有积极的创造。
教师是发展中的人,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教师的发展指身心的和谐发展,具有多方面 的意义:一是促进其身体健康,提升生命本身的价值;二是提高工作效率,为素质教育的顺 利进行提供师源保证;三是减少乃至杜绝师源性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整 体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给教师提供安全、稳定、有 保障的工作环境,同时注重情感激励,使之产生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应当意识到,只有在 自由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中,教师才有真正的发展,教师的潜能、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充 分的发挥。
2.改革教师评价机制。
即改变现今把分数、优秀率、升学率作为标准的单一的评价机制,重视对教师综合素质 如人格特征、态度品质、可发展性等方面的评价。
3.成立教师心理疏导与咨询中心。
教师心理疏导与咨询中心是对教师心理健康实行帮助的机构。这个机构的成立,旨在通 过专业人员的帮助,疏导、消除教师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同时,把存在的代表性的问题 向教育行政和管理部门及其它社会机构反映,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4.增强权益意识,依法保护自己
《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对包括教师在内的公民的基本权益作了最全面、最基本的规 定,宪法的保护是教师权益保护之纲。此外,教育法、教师法、合同法、民法通则等众多的 法律法规对教师权益作了更加深入、详细的规范。教师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5.教师心理自我疏导。
说到教师的心理问题,也许有人觉得离自己很远,或者觉得是危言耸听。其实,心理问 题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一而已,心理健康的人只不过能及时地排解罢了。如果心理问题得 不到及时消除,日积月累,结果就会产生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 。所以,日常生活中,自己进行疏导和排解心理问题是非常有益的。
自我疏导的常见策略有:倾诉(友谊疗法),自言自语,户外活动,合理宣泄,理性思考 (理性情绪疗法)等。教师应掌握这些策略,学会对心理进行自我疏导。
参考文献:
1.《澳洲小学教师心理压力沉重的原因初探》何红梅——《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02
2.《作为人格培养的教师教育》迪特·舒尔茨——《全球教育展望》2003.01
3.《灵魂工程师的心理困扰》朱春红——《大众心理学》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