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中教科通知-关于组织全市高中毕业班师生学习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和2004年《高考试题及分析》的通知
|
| ||||||
南 安 市 教 育 局 | |||||||
中教科通知 | |||||||
|
★ |
| |||||
关于组织全市高中毕业班师生学习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和2004年《高考试题及分析》的通知 | |||||||
各完中校、独立高中、综高职高:
《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是本届高中毕业班师生进行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是《教学大纲》的细化,它明确界定了高考命题的范围,提供了试题示范,同时对高考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对各个知识点、能力点要求掌握的程度、范围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目前,2005年的《考试大纲》已经分发到各校,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有助于教师和考生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的效率。同时,从历年的情况和高考试题保持“稳定为主,稳中有变”的特点看,“2004年的高考试题和试题分析”是今年高考的最好信息源,很好地研究这些内容,也可以更多地了解今年高考的动向,更好地指导高考复习工作。为此,现将发表于《中国考试》2004年第11-12期的高考试题分析提供给你们。各校务必认真组织对《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和“2004年试题及分析”进行学习和交流讨论,不仅高三年毕业班的全体教师要学,也要指导学生学习,并在下一阶段的复习教学中很好地领会并加以运用。已经组织学习“2004年试题及分析”的学校,还应该提醒教师重温其中的精神,以期更好地组织下一阶段的复习。
![]() 南安市教育局
2005年3月1日 | |||||||
| |||||||
抄送: | |||||||
关于组织全市高中毕业班师生学习
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和2004年《高考试题及分析》的通知
各完中校、独立高中、综高职高:
《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是本届高中毕业班师生进行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是《教学大纲》的细化,它明确界定了高考命题的范围,提供了试题示范,同时对高考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对各个知识点、能力点要求掌握的程度、范围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目前,2005年的《考试大纲》已经分发到各校,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有助于教师和考生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的效率。同时,从历年的情况和高考试题保持“稳定为主,稳中有变”的特点看,“2004年的高考试题和试题分析”是今年高考的最好信息源,很好地研究这些内容,也可以更多地了解今年高考的动向,更好地指导高考复习工作。为此,现将发表于《中国考试》2004年第11-12期的高考试题分析提供给你们。各校务必认真组织对《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和“2004年试题及分析”进行学习和交流讨论,不仅高三年毕业班的全体教师要学,也要指导学生学习,并在下一阶段的复习教学中很好地领会并加以运用。已经组织学习“2004年试题及分析”的学校,还应该提醒教师重温其中的精神,以期更好地组织下一阶段的复习。
附件:《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分析与评价》
南安市教育局
2005年3月1日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评价
――选自《中国考试》2004年11-12期合刊
语 文(福建省)
一、总体评价
2004年的福建省自行命题的语文试卷与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基本一致,试卷共有7道大题,25道小题。第1卷14道客观题,分值42分;第Ⅱ卷ll道主观题.分值108分。
命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基本框架不变。试卷的长度适中,绝大多数考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试卷。试题科学规范,题目表述方式合理有效,考生比较适应。
语言运用试题强凋积累和应用的整合;阅读试题加大开放性,在文学鉴赏方面鼓励考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作文试题没有审题障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试题的文化含量高,让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话可说,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这样的题目会让多读书的人受益,这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2004年的试卷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好评,实现了语科高考命题由全国统一命题到我省独立命题的平稳过渡。
二、试题特点
第1卷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体现《考试大纲》的要求,与近年来的全国高考试题的立意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也是今年我省高三语文教学与复习所企盼和需要的,因而他所体现出的试题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稳定了考生的情绪,这是使考试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其次,试题平实,难度适中。试题立意明确,要求指向清楚,没有怪题;难度适中,难易比例合理,与全国高考试题相比,比2003年稍易,与2004年略同。具体来说,词语(熟语)音、形、义的辨析、应用能力的考查所选用的材料基本上能注意到常见常用的定位,病句与衔接题能力点清楚,有区分度.体现了命题思路的严密性。科技文阅读的考试,能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命题能较好地体现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方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史记》中的人物传记,与高中语文教材的阅读难度相当,继续保持“浅易”的特点,试题中实词与虚词(18个范围内)的考查能够注意到常见常用的定位,难度不大。信息筛选题通过一组句子来理解申屠嘉“刚毅守节”的性格,出题紧扣文意,能有效地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程度。“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体现《考试大纲》的要求,把“分析与概括”与“作家作品的评价”两个能力点合为一题,选项的设置能突出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且设题平实,思路明确。
再次·试题能够关注社会生活,注意选用一些反映时代生活的语言材料来命题,客观上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如阅读的文章涉及到“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应用,这是最新的一种科研成果;又如第一大题里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网吧”等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第2卷有如下一些特点:
本卷试题全部主观题,试题较为开放,特别是阅读鉴赏题,答案不唯一.对于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是允许的。散文选材较贴近学生阅读实际,“诗歌鉴赏”、“散文阅读理解”等题大多能拉开考生水平的档次,名篇名句默写又能紧扣中学教材。因此,总体上说,这部分试题能够较好地检测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既有一定的区分度,又有利于指导中学语文教学。
第22题考标点,这道题设题比较新颖,它是在语言运用中考查标点的作用,要求考生解释因标点使用不同所引起的.歧义现象,且不是作为选择题出现,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
第23题考对联,这也是能够检测出考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好题。第七大题作文题,是全卷的一大亮点,它的亮色体现在:
l.书卷味浓,引导学生读书的倾向鲜明。它考查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和思维探究能力,让考生在与历史(现实)人物或者文学形象的对话中,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2.开放性强,提供学生写作的空间广阔。作文题所列的十个人物(文学形象),不必说像一座巍峨高山的孔子.不必说像一片浩瀚大海的鲁迅,其中任何一位都可以引出无尽的话题。历史和现实人物,他们不平凡的人生与杰出的成耕永载史册;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和丰富内涵.留给读者无穷的解读,试题给了考生无比广阔的施展天地、写作空间。题目本身不带有任何主题思想的暗示,十个人物中,命题者特意选入了尚有争议的历史名人曾国藩和文学作品的中间人物冬妮娅,体现了试题包容、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真正把立意的自主权还给考生。选用的材料、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文体均由考生自己选择。
3.题目提供了一种新的题型,没有故事,也没有材料来作题干,更没有已经明确化了的对立范畴,只给出一种很宽松的范围。这里有非常大的自由度,但是,这并不是没有导向性,它的导向在深层,那就是一种经典的人文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导向性非常严格。它不机械地追求贴近学生生活,而是追求超越日常生活的表层作经典文化的思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无疑有利于拉开不同文化修养的差距,做这样的题目,光有一点课本上的知识是难免捉襟见肘的.平时没有一点自主学习精神,没有一点课外的爱好.缺乏课外阅读的热情.拿到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无从下笔。这种潜在的导向性,孕育着对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冲击力。
三、统计-数据分析
2004年-2003年平均分、标准差、及格率对照:
|
平均分 |
标准差 |
及格率 | |||
2004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3年 | |
理工 |
90.19 |
88.35 |
14.32 |
12.17 |
56054 |
47.87 |
文史 |
89.05 |
87.14 |
15.64 |
12.53 |
53.91 |
44.10 |
第、I卷(42分)的平均分是26.88,难度值是0.64。
第一大题得分率是60%,各小题得分率如下:
1.51% 2.48% 3.89%
4.52% 5.30% 6.90%
其中第5题最难,0.3.(辨析语病题,应选A.但更多的选D。)
第二大题得分率是78%,各小题得分率如下:
7.95% 8.68% 9.65% 10.82%
其中第7题最容易,0.95,全卷之最。(科技说明文题)第三大题得分率是58%,各小题得分率如下:
11.67% 12.39% 13.51% 14:73%
其中第12题最难,0.39,(文言文虚词辨析题)
第Ⅱ卷(108分)的平均分是62.89(理科),62.44(文科),难度值约是0.58。
第四大题共1&分.,平均得9.155分,得分率为50.9%。其中难度值较高的是第15题(文言文翻译题),该题8分。平均得2.92分,得分率为36.5%;难度值偏低的是第17题(名言默写题).该题4分,平均得2.767分,碍分率为69.18%:难度值比较适中的是第16题(古诗鉴赏题),该题6分.平均得3.468分,得分率为57.8%。
第五大题共18分,平均得8.74分,得分率为48.55%。其中难度值较高的是第21题(对散文表现方式的赏析).该题7分,平均得2.5798分,得分率为36.85%;难度值偏高的是第18、19题(对句子含义的阐析和要点的概括),第18题3分,平均得1.417分.得分率为47.23%,第19题3分.平均得1.246分,得分率为41.53%;难度值比较低的是第20题.该题5分,平均得3.497分_'得分率为69.94%。
第六大题共12分.平均得6.119分.得分率为50.99%。其中难度值相当高的是第22题(对标点作用的分析).该题3分,平均得0.361分.得分率为12.3%;难度值适中的是第23题(对对联).该题3分,平均得1.793分,得分率为59.77%;难度值比较低的是第24题(感想题).该题6分.平均得3.965分.得分率为66.08%,、第七大题是话题作文.平均分是38.31.比去年略有提高。在作文阅卷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考生能够扣紧题意,按要求作文,,但是,还有约百分之一的作文偏离题意,竟然选择了题目中“十个”以外的人物作为话题。这说明还有小部分考生审题的意识与能力不强,或者在考场上过分紧张,心理不够镇定。
四、改进命题的建议
2004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语文知识应考查最基础的内容,同时要考虑本省考生的实际情况。例如:
1.语音题的A项中,“豆豉”一词不是常用词;“敷”字涉及到了唇齿音,对方言区的福建考生来说,区分度不大。
2.错别字题中的“得鱼忘筌”一词比较偏僻。
3.病句一题中的D项“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辨析的难度偏大。
4.文言文翻译题今年共8分,全集中在一个小语段上.过于密集。考生倘若对这一小语段未能看懂,得分影响较大。可以将第1卷中的文言文选取一句作翻译题。
5.第24题要求以特定身份接受采访,意在避免考生说空话,主要考查考生说话是否得体,但是,这样又极易产生脸谱化,千篇一律。阅卷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设计能体现性化的开放题,虽然给评卷带来难度,但更有利于检测语文素养并可拉开区分度。
6.作文题是一道真正的综合素质考题,但是,我们面对的却是长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挣扎的学生,是不是可以妥协一点.在名人中加上一个大众明星,如姚明.对于缺乏文化底蕴的考生是不是显示出宽容一点。
五、对中学教学的启示
1.文言文翻译要注重直译,注意用双音词替代单音词(如“富”、“求”);注意补出省略成分;应掌握常见虚实词(盍)。
2.对古诗鉴赏要注意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词。例:“秋天给人以悲与凉的感觉,但作者在这两句寿中营造出在秋夜中仍可以见到一丝光明,让人可以想像有处在美的意境的感觉。”
3.要加强鉴赏能力的培养。高中生要有一定的作品鉴赏能力。第_21题(对散文表现方式的赏折),该题7分平均2.5798分.得分率为36.85%,已经直观的说明了这一点。不少考生不知如何赏析,反思我们存现代文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内容分析,在分析表现手法时有些教师只是“穿鞋带帽”.而忽略了引导学生从作品形式人手来赏析。
4.要重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现在新课标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要求教师更多的以合作者、参与者身份投入到教学中。这是对老师一味讲授的纠偏.但是老师在课堂中不应看轻双基教学的重要性。从试卷来看,相当一部分考生苦读十二载,仍然语不达意.像“神舟五号能使我们中学生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一类的病句出现的频率仍然很高;从对对联来看.还普遍存在需受花苦功来锤炼词、句的迫切性,作文阅卷中,一些问题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其一.作文题中十个人物(文学形象),绝大多数中学生对鲁迅最熟悉.在中小学教科书里读过他的作品最多,因此考生选择他作为写作话题的也自然最多;然而,写得生动深刻、具有文采的却很少,大多人云亦云、内容浅薄、思路滞涩、行文呆板。在他们笔下,鲁迅总是一位板着面孔、不苟言笑的圣人.近乎是一尊“神”:在他们心里,敬仰鲁迅,但并没有走近鲁迅,亲近鲁迅。个别考生说:“我不喜欢鲁迅。…鲁迅的书我讨厌……等到以后到无人岛上再去读它。”这说明学生并非真正不喜欢鲁迅,而是对鲁迅文章中“半文半白拗口的语言.晦涩难懂的字眼,模糊不清的含义”难以弄懂,对鲁迅的复杂深邃的思想不易理解,这样,鲁迅的作品反而成了他们阅读和考试的难题、负担;并且。中学教材、教参对鲁迅的解读相对落后于学术界,甚至图解、神化鲁迅,给他贴上各种耀眼的标签,造成学生对鲁迅产生“心理距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地反思,检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偏差。
相比较.一些以苏轼、曹操、薛宝钗为话题的考场作文,得较有特色,闪烁着考生思想的火花、矛看的交锋和论辩的才气。这可能与话题(人物)的多义性、可辩性有关,
其二.读书.是读书人永恒的话题;引导学生喜爱阅读、善于阅读.是语文教学务必长期坚持不懈的I:作,如何在各、科练习如山似海的环境中,开展系列、有趣的读书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他们的书罄气,让他们在名著经典中接受熏陶?值得每位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并身体力行,
其三.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任务。高考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各种表达方式,熟练地运用语文表达思想,才能够应对各种作文题型.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语文科千万不可因为强调了“人交性”而忽视“工具性”,开展学生语言积累与表达训练的传统不能丢,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地加强;固然,应当科学、得法,有效。(执笔 陈元桑)
数 学(福建省)
2004年我省高考数学第一次自行命题.今年数学试卷能遵循《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在继承和总结近几年全国命题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保持了相对稳定,但也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融入新大纲的理念,拓宽题材,选材多样,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从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出发,对考生进行了多层次、多视点的考查,顺利地实现了新旧课程的衔接与过渡。试题立足于基础知识,注重对高中数学五大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问想像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起到了区分考生,引导中学数学教学按《新课标》进行改革,全面培养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作用。
二、试题的特点与导向
1.坚持能力立意命题
强调基础和能力并重、知识与能力并举,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题,突出考查思维、运算、空间、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
试题立足基础,开拓创新,题目要求考生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加以解答。有的试题解法较多.不同程度的考生选择不同的解法,有效地区分了思维层次.提高了试题的选拔功能。
注重算理,注重运算能力的考查。运算能力主要是鼓与式的组合与分解变形能力,是思维能力与运算技能的结合。要做到准确、熟练、合理、简捷,体现对考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及深刻性的考查。
试题的另一特点是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理科《考试大纲》共140个知识点(使用9(A)的为134个知识点);文科《考试大纲》共123个知识点(使用9(A)的为117个知识点)。试卷涉及到90多个知识点,约占70%,知识的覆盖面较大。同时很多题目都是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命题,起点高.综合程度也高,突出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空问想像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好与《新课标》对数学学科能力的要求相一致。
2.试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试卷将高中数学的知识主干和重点内容作为主要考查对象.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进而构成了试题的主体。如函数、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中的线线、线面、面而关系、解析几何中的圆锥曲线,新课程中的向量、概率统计、导数等是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同时也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例如函数部分是高中数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常考常新。2004年理科第(3)、(7)、(11)、(14)、(16)、(17)、(20)、(21)共八个试题,合计59分,直接对函数的有关概念、性质、基本方法及应用进行了考查。
3.注重考查数学思想方法和理性思维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或者“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表现为数学思想。2004年福建省高考试卷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始终贯穿于整个试卷之中.如函数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与分离的思想、分类讨论(即逻辑划分)的思想、化归和转化的思想等。
试题对考生理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侧重考查考生后继习的潜能。侧重从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的变化中去研究问题,从“运动”的角度来考查考生的探索能力。
数学是思维科学,主要表现为理性思维,包括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事物,提出有数学特点的问题,如存在性、惟一性、不变性、充要性等。例如:理科试卷第(21)题和文科第(22)题都是函数的问题,二者的主体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以存在性为陈述方式。区别在于文科卷给出的是整式函数.而理科卷则给出的是分式函数。题目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探索性,重在倡导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这对高中数学教学及复习备考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4.突出创新发展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04年高考福建数学试题的走势,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对创新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1)重视知识拓宽,开辟新领域。如(17)、(21)题。
(2)文科第(12)题、理科第(12)题,都是属于双曲线问题.其背景是双曲线的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解答此题,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 (3)注重实践能力,加强应用性问题考查。
(4)重视与高等数学的衔接。2004年高考试题加强了对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过渡的考查,为考生升入高等院校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试卷中关于向量、概率统计、导数的考查,充分地显示了这一点。
5.加大新课程内容的考查力度
试题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关注数学教育改革的进展:吸取新课程中的新思想、新理念,使高考数学科的考查更能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文,理科第(3)题都是一道关于两个命题真假的题目.试题表述简单明了,内涵丰富,在考查集合、绝对值不等式、函数的定义域的同时,还涉及充要条件、逻辑关系等。把试题设计在知识点的交汇处,可见命题者的匠心独运。解答时要判断逻辑关系,这不仅渗透了新教材中的“简易逻辑’,知识.而且明显反映丁新课改的理念。
试卷紧密结合新教材内容,新增加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例,一般都高于它们在课时中所占的比例。理科试题的第(8)、(14)、(16)、(17)、(18)、(19)j(21)、(22)共八个试题.共49分,约占全卷的32.7%。对向量、导数、概率、统计等新课程增加内容进行了考查。试题把平面向量、导数作为切人点.将新课程增加内容与传统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理科第(17)题,将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又如理科第(22)题是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斜率,理科第(21)题是利用导数来确定函数的单调性,理科第(16)题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可见新增加内容与传统内容的有机综合,势必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
三、2004年高考数学(文、理科)考试成绩统计
|
一 |
二 |
三 |
全卷总分难度值 |
标准差 |
及格率 | ||||||
1-12 |
13-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
|
| ||
理 |
均分 |
40.69 |
8.99 |
7.74 |
4.17 |
4.45 |
2.38 |
2.18 |
1.93 |
72.76 |
25.83 |
27.19 |
难度值 |
0.68 |
0.56 |
0.64 |
0.35 |
0.35 |
0.20 |
0.18 |
0.14 |
0.48 | |||
文 |
均分 |
35.43 |
4.94 |
5.01 |
2.42 |
2.42 |
0.76 |
1.63 |
2.52 |
55.68 |
26.06 |
11.15 |
难度值 |
0.59 |
0.31 |
0.42 |
0.20 |
0.20 |
0.06 |
0.14 |
0.18 |
0.37 |
四、对2005年高考数学复习与命题的建议
1.命题仍依据数学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
命题人员要深入学习研究,熟悉新课程高考的《考试大纲》、数学新大纲、新教材,严格恪守考纲、大纲、教材的内容与要求进行命题。关注数学教育改革的进展,吸取新课程数学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高考改革的新要求,充分体现新教材的基本特点:削枝强干,突出重点,纵横联系,强化应用。
对新大纲、新教材已删减或降低要求的内容,高考都必须相应地予以淡化、删减、或降低要求,这样才能给中学数学教学以正确的导向。
2.力求试卷难度控制在0.55左右
高考必须要有区分度,如果区分度过低,分数过于集中,则不利于高校选拔。高考试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55左右是比较适宜的。高考试题的区分度使得重点院校、普通院校、专科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分出层次来。为了做到这一点,试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但难度也不能太大,如果难度过大,一方面整卷会失去区分度,另一方面对考生产生压力,既不利于高校招生.也不利于中学教学。这个难度系数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数学,也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支持课程改革,注重开发教材
2004年是使用新课程试卷的第一年,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将更加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对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对新增加内容的考查。为保持稳定,命题会更加注重开发教材、研究教材。挖掘知识的考查价值和功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权威性、导向性、示范性。使高考命题更有利于引导正确的教学方向,使考生从庞杂的复习资料题海中跳出来,全力支持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依据新大纲.夯实基础,突出新增内容
对比原大纲教材,新课程在理念、内容、思想方法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使得原有课程的知识板块发生了改变,相同知识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教学和复习时.要把握住这些变化,特别是新增加内容基本知识的落实,形成知识纵横联系的网络.狠抓知识主干的复习指导与训练。
5.倡导理性思维.重视多元联系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主要是理性思维。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事物.提出有数学特点的问题,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综合,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是近几年数学高考的又一显著特点。
将数学对象以多种形式表示,变化运动地观察、分忻、思考.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高考试题坚持结合知识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更重视数形结合、转化化归思想的考查,2004年的试题又突出了以图助算、精算与估算相结合等计算能力的:等查,体现丁敦学改革倡导的新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与复习时.要重视多元联系表示.养成善于将一个数学对象以数字的、符号的、式于的、图形(图像)的形式加以表示的习惯,多角度去观察,这将钉助于_『1:拓思路,发展思维能力。(执笔 潘圣荣)
英 语(福建省)
一、总体评价
2004年福建省英语科高考实行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第一次单独命题。总体来说本次命题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其试题结构、题型设置、试题数量、各道题的赋分方面都与《考试大纲》一致。命题较好地体现了近年来全国卷命题中坚持的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在实现“有利于高校选择人才,有.利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方面做出了努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命题在语言知识的覆盖面,试题命制的科学性、语言材料选择的时代性、真实性、公开性、题材的多样性与广泛性方面都做得较好,且能根据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发展形势,扩大了考生的阅读量,提高了考生阅读速度的要求,这对中学教学有良好地导向作用。
二、试题特点
1.命题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要求,从全卷试题的结构、形式及赋分方面完全与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考、武大纲》一致,真正做到了“取信于民”。
2.命题者注意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基本上做到了考核的内容不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偏离《考试大纲》的规定,不出偏题、怪题,在试题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及单项选择的答案唯一性方面都下了较大的功夫。
3.重视了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试题面向本省绝大部分的考生,较大地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让大部分考生考试结束时露出了久违了的满意笑脸,受到了特别是三级达标以下的中学师生的广泛欢迎(某项调查发现有93.1%教师认为今年试卷比往年容易)。
4.命题注意内套考查的重点,如实词为重点的考查.尤其是动词等的考查,语篇为重点的考查,尤其阅读词量方面相对有所增加,这符合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应该的,也是正确的。
5.尽可能注意到了知识考查的覆盖面,注意学习吸收近年来全国卷命题的特点与作法,尽可能减少纯语言知识的考查,增加在语境及语篇中考查语言知识的试题。
6.重视试题内容的时代性、交际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尤其是语篇选材能做到体裁多样,题材各异,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且语言也较地道,通俗易懂。
三、数据统计分析
2003年、2004年相关数据对比表
题号 |
总平均分 |
单项填空 |
完形填空 |
阅读理解 |
短文改错 |
书面表达 |
平均分 |
03年61.9 |
8.28 |
13.34 |
20.04 |
4.51 |
15.73 |
04年71.8 |
10.23 |
16.88 |
24.64 |
4.91 |
14.54 | |
难度 |
03年0.51 |
0.55 |
0.44 |
0.51 |
0.45 |
0.63 |
04年0.6 |
0.69 |
0.56 |
0.61 |
0.49 |
0.58 |
从对比表可以看出,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短文改错,难度降低了,唯有书面表达却提高了难度(提高了0.05)。
其中2l至75小题的客观性试题答题中部分得分率最高与最低的分布如下:单项填空中得分率最高的有第26题(理科6 8.6%,文科63.7%),第33题(理科78%.文科73.3%),得分率最低的有第23题(理科16.8%,文科13.2%).
第24题(理科21.6%,文科22.7%),第34题(理科22.6%.文科18.7%)等。完形填空题中得分率最高的试题:第38题(理科78.9%,文科74.6%),而得分率较低的4个小题分别是:第43题(理科18.1%,文科18.4%),第45题(理科27.2%,文科24.7%),第47题(理科32.1%,文科26%),第49题(理科33.7%,文科33%)等。阅读理解题中得分率最高的得分率超过70%的小题分别有:第59、60、61、65、72等小题,得分率较低的有:第56题(理科28.2%,文科27.1%).第74题(理科30.8%,文科27%),第73题(理科34.2%,文科28.3%)等。短文改错题中,文理科平均得分率超过60%的有第8 2、8 3、7 6小题,其中第8 2小题得分率约为70%,而得分率最低的.如第78小题,得分率仅有17.4%。书面表达得分率为历年来最低值,平均分只有14.54分,得分率仅有58%。
四、对命题的建议
1.难度的控制及难度分布问题。命题要把握控制全卷难度,要协调、合理难度分布,各部分难度不能悬殊过大,而且为了实现全国命题到本省单独命题平稳过渡,更应注意汲取近年来全国卷命题中控制难度好的一些作法,特别是较为稳定的合理控制各大题难度值的作法。
2.试题应有利于中学推进索质教育,有利于课程改革.有利于我省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发展与提高,即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如上所述,本省今年高考英语试题从近年全国卷的难度上降下来是可以接受与欢迎的。然而难度往哪儿降,降多少.通过何种途径的命题操作来实现降低难度,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将向中学教学敏感地发出导向性的信号。例如近年来全国卷在处理命制考查语言知识的单项填空这一大题命题中.给广大中学师生发出以下明确信号:①逐年降低语法考查分值比例及其难度;②即使这是一道语言知识性的试题,但知识考查都尽可能设置在~定语境中;③语言基础是重要与必需的,然而孤立地死记硬背语言知识,即纯语法、纯知识的教与学是没有出路的,是难以完成好本大题的作答。
3.不宜在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试题上过大地降低难度,尤其不宜在完形填空和『剜读理解题,特别是阅读方面过大地降低难度。新的高中调整《大纲》与《高中课程标准》都对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较高要求,即使是目前的《教学大纲》也明显提出高中的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省今年命题稳定并适当增加了阅读理解题的阅读词量,提高了对考生阅读速度的要求,这导向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这仅是问题的一方面。除适当增加阅读词量外,还应重视考生获取、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4.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有权威的命题人员队伍,提高命题人员的素质,严格把好命题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观。要吸收一些素质好,特别是对命题、对高考有一定研究、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参加命题工作。对命题人员的挑选,首要的是命题人员的素质,不能过多地考虑地域分布这一问题,而影响命题质量。
5.严肃认真地开展对高考试题的评价工作。要吸收各界关心了解,特别是对高考命题有一定研究的人士及各方面的教师代表,尤其中学各类型学校的教师代表参加评价。通过评价,听取、吸收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与意见,提高第二年命题质量。而且,这个评价会议每年度都要认真举办一次,使我省的高考命题工作能不断完善、提高。(执笔 陈国星)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004年教育考试中心命制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4套,各套文综试卷命题均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图统一考试大纲》规定的要求与内容编制,在内容、结构、命题设计、价值取向等方面基本沿袭了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和方法。试题视野开阔、难度略降,力求全面体现教育部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和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整体思路。
一、试卷试题特点
1.贴近教学实际。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在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由于每单一学科考试内容题所占比例减少,而对各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就尤为重要.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保证考试公平有效的基本措施和手段。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充分考虑和尊重中学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实际,突出了对各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如地理学科通过形式多样的情境设置,考查了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形、气候、水文、自然带、能源生产与消费、影响城市与工业布局的因素、交通、资源观、环境观、人地关系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
历史学科注意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各民族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具体贡献,儒家学说地位的变化过程.古代与近代中俄关系的史实,新航路的开辟等。
政治试题尤其注意了知识覆盖面及考查新修改的考点.如1卷第26题中的中国外汇储备问题、第39题中涉及到的因果关系.4卷第26题、第27题通过“求真务实”考查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
重视对学科基础知识、特别是对学科主干知识的学习.有益于考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2.注重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命题设计力图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整合地理、历史、政治考查内容,实现社会热点与人文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实现对综合能力水平的考查,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试题以“发展”为核心,突出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和平发展的观念,通过具体的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公共事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国家现代化.关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政治命题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及重大方针政策问题以及现实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甚至是难点问题进行考查。试题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城镇化战略、走出去战略作为大背景,以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为情境.选用典型材料设置试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地理试题以干旱地区的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发展、变化,能源的生产与消费.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西南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耕地数量与农民收入的变化等我们所面临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为素材,以大量的数据表格等动态的、鲜活的信息资料(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长、陆路交通、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为情境,充分表现了地理知识的科学和社会价值.既淡化了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又强化了理性思考过程和科学严谨的表达能力。
历史命题立意于“认识历史现象、把握历史规律、以史为鉴”,如中日关系问题、中国与菲律宾共同开发南海石油资源的合作意向问题等,体现了我国在处理国家之间历史形成的争端中,将坚持“主权在我”的原则性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灵活性相结合,倡导并启发中国青少年一代确立维护国家主权、正视历史、睦邻友好、向前看、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
3.结合学科特色.考查学习能力
试卷中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特色都表现鲜明.并突出考查了反映学科特征的学科能力:
地理学科充分使用了地图语言,用各种类型的地图(标统计图、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区域图、政区图等),进行地图辨识与区域位置的认定,考查学生学习地理的意识、空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历史则以文字资料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切人.考查学生依据历史图片内容提取信息、进行判断。特别是Ⅳ卷第19题的设计,要求根据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的文字内容,获取准确历史信息“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这需要学生像历史学家那样独立研究历史文物上的文字,据此作出新的历史判断。
政治试题强调理解,引导迁移,重视应用。不少试题的设问及答案设置很有新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并重新整合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说明把握因果关系原理对于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意义: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结合休渔制度,分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保护耕地对保证粮食安全的意义;讨论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国际社会对战争权限制问题的态度变化以及当代面临的新问题等等。解答这些问题绝对不能去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教材中的概念、观点、原理,对于要求考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作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4.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意反映地区特色问题
由于今年各套文综试卷使用的地域范围相对减小.从而增大了试题选材更加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可能性与空间。、各套试题都注意反映出试卷使用地区的特点,设置贴近当地考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如I卷中的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土地退化;Ⅱ卷中的西电东送;Ⅳ卷中的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区域自治等。这样的试题既使考生感到亲切,又在引导考生关注本地现实生活重大问题。
5.试题难度适中
命题注意根据不同地区考生文化背景差异设计试题的绝对难度,例如在三套新课程版试卷中,甘肃、新疆、青海、宁夏考生使用的I卷.在试题设计上减少对陌生材料的数量.适当降低了设问的深度和解题的思维力度,其中第12、15题与2卷第20、23题,均为中日关系史的问题,虽然试题前的专题导语在文字上完全相同,但2卷上的试题对于考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程度要求明显地略高于1卷上的相关试胚.这种因地而异的适度微调各地命题难度没计的做法.既利于更为有效区分各地考生.完成高考选拔新生任务.又能对各地中学教学产生良好作用。
二、数据分析
各套文综试题的基本统计数据见下表
试卷 |
平均分 |
难度 |
标准差 |
1 |
179.57 |
0.599 |
40.86 |
2 |
165.56 |
0.552 |
30.09 |
3 |
188.67 |
0.629 |
36.76 |
4 |
169.44 |
0.565 |
45.38 |
由上表得知,除3卷外,各卷难度都在0.55-0.60之间.符合今年高考命题难度设计要求;而3卷的难度,从数据上看偏易。
三、典型试题分析政治
例1(3卷:29.30)(试题略)
在考试中依托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是这些年文科综合能力考试一以贯之的做法。3卷第29、30题即以“意境”为主题。“意境”是指艺术作品通过特有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境界和情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意境”的表达与追求是历代文人墨客所孜孜以求的。
第29题是从意境的特征来出题的。泛泛地看,这道题每一个答案郡是正确的,的确,意境既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也是社会和个人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但如果联系到题干中所给定的带有指向性的条件:“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外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那么选项A是正确的答案。当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在四个选项中选择最正确的,也还是A。因为别的统一都是另一个层次的结合.只有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才是最根本的。
第30题以王维的雪中芭蕉图为例,具体讨论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艺术创作是一个具有独特认识规律的人类的认识活动.但是从根本上它还是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如果掌握了这一点.这个问题就比较好处理了。B、C、D三个选项比较强调了艺术创造的独特性的一面.但是忽视了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客观存在.在创作中不可避免要受到别的人或事的影响方面的认识.因而A是正确的,因为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认识的客观性基础上的。
例2(3卷第38题、试题略)
以某种“资源”为主线也是近年文科综合考试中的一种常用的做法。本题所选择的主题是“海洋”。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指出:“海洋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中不但有目前已经利用的各种资源,还有许多未被发现或尚未开发的潜在战略资源。
(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以及背景材料1中所包含的信息,回答发展海洋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题干中已经讲到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参考答案要求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内容:海洋是重要战略资源库;海洋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产业层次、改善产业结构、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三个作用的落脚点在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三大产业、宏观经济、人民生活等知识点。重点在海洋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参考答案的范围不是很宽,但是也给素质好的学生自由发挥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如果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经济学知识拓展思路.从经济改革、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等方面展开论述则效果更好。
(2)该小题以“蓝色国土”作为主题,介绍了我国近年来为保护海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休渔”制度。知识点是落在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原理来解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上。这类问题其实是这些年比较常见的.凡是涉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类的问题,都有可能针这一知识点。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阐明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其次再具体分析“滥捕”所造成的渔业资源的枯竭,最终使眼前利益也得不到保证,考虑海洋生物的生活规律和生长周期。而适度地牺牲眼前利益则可以获得长远利益。最后再上升到这一问题的主题:即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
(3)近年来,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南海争端频繁,成为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个新因素。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中国政府提出“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我们的基本立场。本题以2003年11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律宾国家石油勘探公司签署南海石油资源合作意向书为背景,希望学生完整理解中国政府的这一基本立场。考生应当了解到.坚持国家独立和主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对外开放,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外交的基本要点,也是我国政府上述立场的基本依据。
例3(2卷第38题.试题略)2卷第38题围绕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而展开.是以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立意的。该题的背景材料采用了单科政治试卷中多年来使用的图表范式.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1)设问1主要考查考生通过数据发现经济现象的能力。两张表格所集成的材料非常典型、有说服力。考生如果仔细分析背景材料,应该能够很清楚地发现参考答案的要点。该简答题的落脚点是要让考生通过数据发现.我国农民收人增长缓慢以及与城镇居民收入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减少,而非农产业的收入又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的现象。其隐含的结论就是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必须要提高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或者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这个结论是与中央三号文件中关于改善农民收人的若干具体举措相互呼应的。这种考察方法对于学生切实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的意义是非常有效的。同时,该题有助于考生深入思考我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挑战的严峻性。这个类型的试题有助于考生形成一种严谨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本题所涉及到的课内知识点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生产与收入分配等部分,题目将重大现实问题与课内知识点进行巧妙对接,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不足之处是留给考生的思考空间比较有限。
(2)本小题考查中央一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三农”问题引起舆论的关注,也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农民增收,中央下发2004年一号文件。那么.如何理解中央一号文件?怎样从理论上分析一号文件的意义?从经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政策行为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题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理论.阐明一号文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意义。考点分析:国家采取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缓解和克服城乡发展失衡;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
(3)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于农业、农民、农村的诸多问题的总称,“三农”中所面临的如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的价格过低、农民收入过低、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陈1日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长期给予关注和研究。而在上述这些问题中,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其中的主要矛盾来抓。其次.主要矛盾的解决可以促进对于其他矛盾的解决,将增收问题作为主要矛盾来解决,有利于三农中其他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村其他工作的发展。
地理
例4(3卷1~4题.试题略)
此题立意以考查学生对亚洲东部沿海地区季风知汉的掌握为目的,通过分析占代海上航行的一个具体事例,达到考查学生对热带季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利用所学相应知识分析具体航海书例的能力。
第l小题:元代从温州前往真腊,需要利用冬半年盛行的东北季风.返航时则要利用夏、半年盛行的西南季风,熟悉东北风和西南风的盛行季节足保征航行顺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问题l的提问没有直接点出季风问题,而是通过提问出发时间,间接涉及到热带季风问题。
对于该小题来说,读懂试题提供的资料,特别要注意到资料的时代足元朝是必须的前提.因为在耶个时期人类的航海还是处于“帆船时代”,即海上航行所依赖的动力是风。即盛行风的风向对于远航的船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至此,才能够明确题目的要求:选择的是时间,考核的是盛行风向。
从题目给出的纬度和海陆分布的信息分析,可以看出从温州出发前往真腊的船队,航行的方向是从北向南和向西南。因此船队顺畅航行需要的盛行风向是偏北风和东北风。而以北纬20多度为界,北半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边则是热带季风气候区。两个气候区的盛行风向都符合题目要求的时间只有冬季。故正确选项是A。该小题难度为0.589。
第2小题: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南半岛及周边地区的气候类型的掌握,学生必须熟悉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范围。如果考生对于气候类型形成的内在原因有所了解,也可以从图中所标的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位置,推测其气候类型。
该题所问的问题,正是第1小题的重要思考的起点。读图是回答问题的必要条件。从图上可以看出,真腊位于北纬10度到20度之间的中南半岛上,其气候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即使记不住气候类型的分布,或者考试时一时紧张.也可以从总题干的描述中判断或者回想起这里的气候。即“真腊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不识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绝无”.正是对热带季风气候的典型描述。该小题难度为0.753。
第3小题:此题旨在考察学生对主要宗教的分布地区和起源地区的掌握情况,正确回答本题需要熟悉三大世界宗教的分布范围,了解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起源地。,中南半岛地区为佛教(主要为小乘派)流行地区,其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地区,元代开始传播到真腊并流行起来。学生在回答问题前首先需要判定材料③所描述的宗敦类型,然后才能正确推断其起源地,由于正确答案列出的地区较为宽泛,如果学生判定该宗教为印度教或婆罗门敦.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从而降低了,该试题的难度,该小题难度为0.637、
第4小题:该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化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的掌握和理解.重点在考查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的区别。宗教为文化的一种重要因素,其传播的方式与任何其他文化现象的传播方式相同,真腊和尼泊尔的距离较远.文化传播方式主要属于迁移扩散,该小题难度为0.653.
例5(2卷10-I1题.试题略
该题研究内容实际上是由月相变化的知识引申而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反映考生是否具备空间观察、想像的能力及空问思维的品质。
该题涉及的背景知识是:观察月相变化,把月球、太阳和观察者看成三个点,以月球为顶点,用射线连接另外的两个点,在宇宙空间就形成了一个“角”。在月球公转的每一个完整的周期内,这个角大体从接近0度到接近180度变化着,当这个角接近O度的时候,我们就看见了满月.当这个角接近180度的时候,看见的就是残月或新月。当这个角为90度达到时候,人们将看到标准的上弦月或下弦月。
这个角非常非常接近0度的时刻,就是月全食的食甚的时刻。由于黄道和白道不是一个平面,所以从理论上说,我们看到的相邻的两次满月实际上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由于相对于地球的大小来说,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还是相当大的,每次满月时的这种角度的变化,以至于在地球上不同纬度位置的观察者的位置导致的月相的微小变化都被人们忽略了。
第10小题:把观察月相的变化的原理抽象为观察任何一个反光的天体,那么可以说在以被观察的天体、观察者、太阳为顶点的动态的三角形中,被观察的天体为顶点的角越小,我们看到的反光面就越大。作为一颗定点人造卫星来说.它在地球表面的投影的地理坐标是基本不变的(它的公转周期正好与地球的自转周期一致,但是它距离地面的高度是在变化的.我们讨论观察它的反光面的大小问题时。对其高度的“漂移”现象忽略不计),因此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反光面的大小,只是与每天的观察时刻有关。一般地说.太阳正好从地球的背面照射时,观察到的反光面面积最大。因为该卫星定位于东经103。的上空,所以该题的正确选项是A。该小题难度为0.064,是本年度文综考试难度最大的题目。
第11小题:由于一年之内太阳直射的纬度随着时间在变化.所以.对于固定观察地点的观察者来说,每天同一时刻观察.这颗人造卫星的“星相”也会有其年变化。由于观察者是位于北半球的天津,所以只有当夏至这天时,被观察的天体、观察者、太阳为顶点的动态的三角形中,以人造卫星为顶点的角的度数才达到最小值。即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该小题难度为0.576。
例6(3卷第36题,试题略)该题自g立意在于考核地理能力的同时,引导考生和中学地理教育界关注世界上重大的环境问题。随着沙漠化问题日益尖锐,沙尘暴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际上通常把引发了严重灾难的沙尘暴称为“黑风暴”.但是世界上还存在另外一类沙尘暴为关注世界环境问题的人们所广泛注意,在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在沙尘暴频发的干旱地区.有时会有含有盐尘的沙尘暴,其环境危害远远超过“黑风暴”,称为“白风暴”。
本题淡化简单记忆能力,注重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在地理特色最突出的方面速行考核:阅读带有地理坐标的等高线地图.从图中获取区域位置、地形特征等基本信息,再由这些信息导出相关气候、水文等方面的信息。该题难度为0.515。
第(1)小题:题目要求学生能够回答河流补给的问题,并且要说清楚是如何作出此判断的。要解决河流补给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河流所在区域的区位,这个区位的大的气候背景情况.以及在这样的区位条件下,地形条件如何。经纬网首先告诉我们一些重要信息:该地位于东半球的东经50。-80。之间的区域,这是图的经度注记所表明的;同时从经线的向北“收缩”、纬线的向南“凸出”也可以非常明确的只根据一条纬线就判定这是一幅北半球的地图。这时中国的经纬度位置就成为进一步作出区位判断的重要参照:中国的最西点为东经73。左右.最北点为北纬53。左右.由此可以判断该图所示区域在中国的西偏北部,即是中亚地区。这个地区的气候是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从图上认识的地形条件:200米和500米的两条等高线和一个山峰的注记可判断出该图区域的东南部是高山地区,西北部则是200米以下的湖滨低地或者滨湖平原。有7千多米高峰的山地一定可以向河流提供冰雪融水的补给。至此该小题的答案就已经跃然纸上了。即河流的主要补给是:冰雪融水和部分雨水;影响河流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第(2)小题:因题干已经明确指出了图示的区域的平原地区经常发生“白风暴”,因此该小题在某种意义上是考核学生的应试的心理素质。该小题的正确答案是:风力作用是该平原地区的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
第(3)小题:其实是分析沙尘暴发生的原因。而且,题目中给出了答案的前半部分:在L湖沿岸平原地区大规模垦荒。在干旱的湖演地区,大规模开荒会加速风力侵蚀的速度,导致几乎难以逆转的土地荒漠化。
第(4)小题:题目的要求逐层深人;引导思考“白风暴”中的盐尘是从何而来?这样,题目的前一半的答案已经比较明确了:不合理的灌溉导致了干旱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它发生的过程大致如下: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水位的上升.当地下水的水位上升到土壤层中一定高度时,地表蒸发就会使得地下水中的矿物盐分在地表不断的积聚,最终导致土壤的盐碱化。
第(5)小题:在已经明确了该地区是中亚的干旱地区后,该题的答案是非常简单的,即:当人湖的水量急剧减少时,湖泊本身的水量就会减少,结果必然导致湖面水位降低和湖泊面积的缩小.以及湖水盐度的增高。
第(6)小题:作为全大题的收尾题目,前面的小题在一定意义上都已经对其答案做了适当的铺垫。以(4)、(5)两个小题的铺垫最为明显。循着这样的思路,很容易找到该题的答案。即“白风暴”中所含盐尘有两个主要的来源:其一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之后,表土被风力吹扬进入空气的盐粒,其二是湖泊面积缩小之后裸露的成水湖的湖底的盐分被风力吹扬进入空气中的盐粒。历史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文科综合中4套历史试题具有共同的特点.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体现了历史学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历史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人们日益重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研究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文明史涵盖的内容超出了以往通史以政治经济为主的范围,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观点。在人类文明史中,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这一趋势在高等教育中已经蔚然成风。高考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为高等院校招生选拔人才,由高等院校教师从高等教育的需要出发来命制试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高考成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的重要环节,起到把高等教育的新趋势渗透到中等教育的作用。2004年历史试题凸现了这一特点。
在4套试题中,共涉及到20个主题,其中相当一部分主题是近年来文明史研究中兴起的。例如,城市的出现足人类社会跨人文明门槛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化也是现代化的内容之一。I卷的12-15题以城市的发展水平反映社会经济状况为主题,考查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演变,有利于引导高中教学从城市发展视角审视社会发展。
又如,整体世界问题或者说全球化是人类历史的主线之一。经济全球化义足当今世界和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它本身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2卷的37题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从历史的角度,分三个重要转折点即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最终形成和当今世界,考查考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特别对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的理解.
再如,能源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进人工业社会以后尤其如此。Ⅲ卷的39题选择能源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为主题,历史学科承担的任务是从历史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能源问题。尽管教材很少涉及能源问题,本题提供了材料,可以从近代中国能源问题这个侧面认识中国的现代化,
其他如Ⅱ卷的39题、3罄的12-15题、4卷的41题分别以中国珠江流域、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问题为主题.反映了区域史的趋向。2卷的12~15题以科技发明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为主题,3卷的第37题以人类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认识的进步为主题。这些试题的主题立意无不体现了文明史关注的问题。
2·与现实紧密联系。历史考查的对象是过去,但现实是过去的延续。把过去和现实联系起来,从现实出发去探究历史,是许多历史学家所倡导的。正如克罗齐所说,.切历史郜是现代史。2004年历史试题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试题中,有一些试题的内容是直接与现实相联系的。如2卷的37题第4问要求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个设问对于人世以后的中国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还有一些试题的设问虽然没有直接和现实联系,但给予人的启迪和联想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例如,中日关系是中国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对东亚的和平与稳定也至关重要。3卷的20-23题和4卷的12-15题具体内容完全不同,但都以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为题材,揭示以史为鉴和平共处的重要性。需要指出的是,与现实紧密联系,并不等于简单地以当前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虽然任何现实热点问题都有历史渊源,但历史学本身有自己的体系和基本范围,不能成为时事的解释。正因为如此.2004年历史试题很少追踪时事的热点问题,重视从历史学本身出发与现实联系。
3.以考查能力为主。2004年的试题中有一部分试题比较简单,基本上属于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情况的考查。例如1卷的18~20题,分别要求选择科举命题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始于什么朝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通过白话小说抨击封建礼教的思想家等。这些试题表明了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同时也符合考试大纲规定的容易题占一定比例的要求.
不过,从全部试题来看,考查能力的题目占有相当的比例,可以看出能力是考查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力考查涉及刮获取信息、知识迁移、场景转换、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多方面。2卷的16-19题,不仅通过具体试题概括出了解和探究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利用文字资料和文物,而且要求学生使用这一方法,考查考生历史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功,只有通过对材料的解滨、辨析,获取有效信息,才能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2卷的37题涉及范围时间跨度大,以殖民主义史为主题,选择典型国家为例,考查对殖民主义史的概括归纳能力、对不同阶段殖民主义的比较分析能力,同时通过考查深化对殖民主义的全面认识,并联系现实。了解当前殖民体系已经彻底崩溃,但经济全球化与殖民主义 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4.贴近新课标。新课标颁布后,对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尽管新课际下的高考是数年以后的事情,但是届时高考不可能突然变脸。高考内容适应新课标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04年历史试题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向新课标贴近,“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是其中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2004年的一部分历史试题已经渗透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内容。2卷的37题不仅使考生能够对全球化的历史有一个基本了解.而且体现了对全球化过程中弱势国家的关注和同情。3卷的37题不仅使考生从国际法的角度了解人类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是如何深化的,掌握对待国际战争的基本国际关系准则,同时也渗透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4卷的38题围绕中国近代史上山东主权失而复得的经过展开设问.最后要求学生归纳出山东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只有举国团结一致才能维护国家主权。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总体评价
1.题型分数比例和三科内容的分数比例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2004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包括四套(一般称为第1套、第2套、第3套、第4套)。每套试卷,第1卷(选择题)126分,占全卷的42%.第2卷(非选择题)174分。占全卷的58%。每套试卷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学科的内容。各科所占比例分别为:物理占40%、化学占36%、生物占24%。
2.试题科学、规范,无明显科学性问题。试卷长度适宜.结构比较合理,试卷中的学科排列顺序,第1卷,依次为生物、化学、物理,第2卷,依次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与《考试大纲》中的参考样卷一致,学生比较熟悉和适应。试卷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和过难试题.例如,物理试题的难、中、易比例大体为2:5:3,各套试卷都没有让人感到过难的情况。且难度梯度设计合理,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
3.总体看,试卷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点考查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各套试卷的试题所考查的内容,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没有发现明显超纲的试题。同时试题力图反映学科知识与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的密切联系,体现了对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4.各套试卷基本上学科界限分明,仍属于“拼盘式”。试卷命题充分考虑到了目前中学实行分科教学的实际.除全国卷第1套第28题化学与物理综合、全国卷第2套第6题化学与生物有联系外,其他试题只涉及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这种“拼盘式”试卷有利于对各学科能力进行较为深入地考查,也有利于稳定中学教学。
5.试题排列顺序趋向科学合理。理综试卷中试题排列顺序的问题一直是中学教师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试题的编排基本按照《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组卷原则进行。最初第1卷和第2卷的排列顺序都是生物、化学和物理。2003年第1卷是生物、化学和物理,第2卷是物理、化学、生物和物理.到了2004年试题的排列顺序调整为第1卷是生物、化学和物理.第2卷是物理、化学和生物。这些调整变化主要是为了解决试卷的整体难度和卷面空白率的问题。使一个学科试题相对集中,减少了考生答题时的思维跳跃幅度,有利于稳定考生的心态。从实际情况看是有效的。
6.试卷难度设计合理,适合不同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实际。2004年高考理综考试共编制了4套全国卷,试卷充分考虑了不同省份考生的整体情况,设计了不同难度。4套试卷不但难度不同,而且题目也是完全不同。2003年的理综考试虽然也编制了不同的试卷,但他们的差别主要在新课程和旧课程上,题目的设计难度差异不大,而且两套试卷在题目上既有相同又有差异。2004年理综考试在试卷试题设计上.既考虑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也考虑到了教育和课程发展方面的差异.
二、统计数据分析
表1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卷的抽样统计数据
试卷 类型 |
年份 |
样本量 |
满分 |
平均分 |
难度 |
标准差 |
信度 |
旧 课 程 卷 |
2000 |
2023 |
260 |
172 |
0.66 |
38 |
0.88 |
2001 |
2734 |
300 |
182 |
0.61 |
49 |
0.85 | |
2002 |
6205 |
300 |
189 |
0.63 |
50 |
0.86 | |
2003 |
3176 |
300 |
156 |
0.52 |
47 |
0.87 | |
2004 |
597 |
300 |
140 |
0.47 |
57 |
0.89 | |
新 课 程 卷 |
2000 |
1098 |
260 |
115 |
0.61 |
36 |
0.87 |
2001 |
916 |
300 |
144 |
0.51 |
44 |
0.80 | |
2002 |
1992 |
300 |
180 |
0.60 |
48 |
0.85 | |
2003 |
12802 |
300 |
143 |
0.48 |
43 |
0.85 | |
2004(1) |
3267 |
300 |
174 |
0.58 |
56 |
0.89 | |
2004(2) |
3434 |
300 |
156 |
0.52 |
52 |
0.88 | |
2004(3) |
2360 |
300 |
160 |
0.53 |
53 |
0.88 |
表1是从2000年至2004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卷的抽样统计数据。从数据看,与2003年相比,2004年旧课程卷的全卷难度略高,标准差大,信度好。三套新课程卷的难度都比2003年的难度小,标准差和信度则比较大。从总体来看.2004年新课程卷的难度、标准差和信度都是比较好的,与预先设计的基本一致。旧课程卷相对来说难度有所提高。
表2是旧课程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抽样统计数据,从表中可以发现除选择题的难度比2003年的大外,其他指标如标准差、区分度都好于2003年的数据。非选择题的难度比2003年的小,其他指标如标准差、区分度都好于2003年的数据。
表3是新课程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抽样统计数据。三套新课程卷选择题的难度、标准差和区分度与2003年的持平。非选择题的难度比2003年的小.标准差、区分度则好于2003年的数据。
表4是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分科难度的比较.从表中可以发现:学科之间题目的难度基本上是物理大于化学大于生物。4套试卷三个学科都是非选择题的难度大于选择题的难度。
表2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抽样统计数据(旧课程卷)
题型 |
年份 |
满分 |
平均分 |
难度 |
标准差 |
区分度 |
选择题 |
2000 |
130 |
98 |
0.75 |
17 |
0.72 |
2001 |
144 |
99 |
0.69 |
24 |
0.90 | |
2002 |
120 |
96 |
0.80 |
18 |
0.85 | |
2003 |
132 |
94 |
0.71 |
21 |
0.88 | |
2004(1) |
126 |
70 |
0.56 |
23 |
0.89 | |
非选择题 |
2000 |
130 |
74 |
0.57 |
24 |
0.78 |
2001 |
156 |
83 |
0.53 |
29 |
0.93 | |
2002 |
180 |
93 |
0.52 |
35 |
0.96 | |
2003 |
168 |
62 |
0.37 |
30 |
0.94 | |
2004(1) |
174 |
69 |
0.40 |
38 |
0.96 |
表3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抽样统计数据(新课程卷)
题型 |
年份 |
满分 |
平均分 |
难度 |
标准差 |
区分度 |
选择题 |
2000 |
130 |
81 |
0.62 |
21 |
0.54 |
2001 |
144 |
71 |
0.49 |
25 |
0.84 | |
2002 |
120 |
92 |
0.76 |
18 |
0.85 | |
2003 |
132 |
89 |
0.67 |
21 |
0.88 | |
2004(2) |
126 |
85 |
0.67 |
22 |
0.89 | |
2004(3) |
126 |
86 |
0.68 |
22 |
0.89 | |
2004(4) |
126 |
81 |
0.65 |
23 |
0.89 | |
非选择题 |
2000 |
130 |
34 |
0.26 |
27 |
0.68 |
2001 |
156 |
73 |
0.47 |
27 |
0.87 | |
2002 |
180 |
89 |
0.50 |
34 |
0.96 | |
2003 |
168 |
54 |
0.32 |
27 |
0.93 | |
2004(2) |
174 |
89 |
0.51 |
38 |
0.96 | |
2004(3) |
174 |
70 |
0.40 |
34 |
0.95 | |
2004(4) |
174 |
79 |
0.45 |
34 |
0.96 |
表4 2004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分科难度的比较
试卷 |
|
第1套 |
第2套 |
第3套 |
第4套 |
物理 |
总难度 |
0.417 |
0.400 |
0.408 |
0.403 |
1卷难度 |
0.348 |
0.581 |
0.527 |
0.567 | |
2卷难度 |
0.310 |
0.459 |
0.328 |
0.294 | |
化学 |
总难度 |
0.500 |
0.636 |
0.531 |
0.73 |
1卷难度 |
0.619 |
0.731 |
0.746 |
0.698 | |
2卷难度 |
0.404 |
0.560 |
0.359 |
0.580 | |
生物 |
总难度 |
0.631 |
0.727 |
0.694 |
0.607 |
1卷难度 |
0.660 |
0.727 |
0.840 |
0.697 | |
2卷难度 |
0.602 |
0.703 |
0.589 |
0.543 |
三、试题特点
物理部分
1.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物理部分试题的形式与结构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难易程度设计合理,各套试卷都没有过难或过易的试题,没有偏题、怪题。特别是多数试卷设计的最后一个较难试题(25题)的难度与往年相比有所降低,符合试卷结构的需要,符合中学教学的要求。试卷的总体难度和长度控制得较好,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正常水平。
2.注重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考查
(1)物理部分试题的形式与结构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难易程度设计合理,各套试卷都没有过难或过易的试题,没有偏题、怪题。特别是多数试卷设计的最后一个较难试题(25题)的难度与往年相比有所降低,符合试卷结构的需要,符合中学教学的要求。试卷的总体难度和长度控制得较好,有利2004年口镧露考查.没有与其他学科综合的试题.这种形式符合中学教学实际,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有利于中学物理教学。
(2)各套试卷中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覆盖了力、热、电、光、原各部分中的主干知识,如牛顿定律、动量和机械能守恒、电场和磁场、电路和电磁感应的规律等,能够较好反映考生对物理学科的掌握程度,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试题情景比较新颖,突出能力考查
(1)试卷设计注重能力立意。许多试题部是常规题,物理情境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或似曾相识的,大部分考生都没有陌生的感觉,但试题陈中出新,通过设问方式的改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的题目虽然属于基本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有新意,如第2套的16题,第3套的18、20题.第4篓的15、21题等。有的汁算题,重点号盘分忻综合能力.特g4是考查学生对于物理情境的分析能力,考查考生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如笫3套的23、24题;第4套的23、24题。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科技,许多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的『II』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从而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1套的17题;第Ⅱ套的23、25题;第Ⅲ套的23题;第n奁的19题,试题的设计还注重对考生基本索质的考查,如有的试题涉及的一些实际装置或实际是课本上没有见过的,需要考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试题给出的相关信息,从而来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考查考生能否将所学知识与新的事实结合起来.理解新事实的物理情景,从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3套的25题。
(3)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能力考查。几套试卷的实验试题既体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又不脱离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实验题分数约占物理总分的15%.有的考查基本的实验能力和独立完成基本实验的能力,取材于《考试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考查对实验理论的深人理解和创新,如第Ⅱ、Ⅳ套22题;有的要求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或者是考查学生对于试题所给新的实验方案的理解程度,从而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理论和实验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如第1、3套的22题。这些试题有利于指导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对于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进而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4)各套试卷都注重考查对于物理情境的分析和认识能力,也注意考查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如运用图像表示物理量的关系,注意运用几何图形、数列等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等,但又不过多地在数学计算等方面花费时间,使得考查点更加集中于物理内容的考查。
(5)不同试卷的难度有些差别。
化学部分
l、重点考查了化学学科的主干内容和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
(1)命题充分考虑到了目前中学实行分科教学的实际.除全国卷第1套第28题化学与物理综合、全国卷第2套第6题化学与生物有联系外,学科界线明确。以学科内综合为主,既有利于对本学科能力进行较为深入地考查.又有利于稳定中学教学秩序。
(2)突出对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的考查,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均为中学化学最常见的基础知识。试卷重点考查了化学的双基内容。4套试卷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电解质溶液(如离子浓度判断、pH计算)、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化学平衡、氧化还原、有机化学等知识,以这些主干知识为载体.测试了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还加强了知识点的覆盖,并对化学用语加强了考查。其中选择题目基础性强、思维容量大.集合了众多的知识点.且由于贴近教学,故对考生来说切入容易,这必然会对中学化学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稳定中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建立一定的化学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不过分强调对知识的单纯记忆而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考查学生对原电池、电解原理、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的理解能力等等。命题思路突出了素质教育的特点,体现了中学教改的方向。
在知识点的考查上也体现了新旧教材的差异。如新课程卷都考查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有关内容并突出了新课程对“电解原理”的考查等。
2.加强对实验的考查,突出化学学科特色
试题注重实验,在重视基本实验操作的同时,考查创新精神,实验题的设计既贴近中学教学,又不拘泥于课本,既考查基本实验原理、操作方法、现象的描述等常规实验能力.又富有启发创新性。如第4套28题既要求考生分析实验的关键、细节,又要求对实验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又如第3套中第28题利用电解原理、萃取原理设计的实验题来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迁移运用已有知识于题设新情景中的联想和推理能力等。
3.强调学科内综合,注重能力测试
本次试卷比较突出的亮点是学科内的综合。首先是知识点的综合,(有了大量的知识点的综合,才能在十分有限的卷长里达到一定的覆盖率。)如第1卷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考查融人了大量相关内容,并着重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如第2卷中将周期律理论与完素化合物的性质结合进行物质推断,如第Ⅳ套27题,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实验结合,如第1套的26题、第4套26题,实验与化学计算的结合,如第3套26题,化学计算与概念理论的结合;如第3套29题,有机化学中各官能团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转化规律的综合判断等等,在4套试卷中都比较突出.
在突出了综合应用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的同时,还突出强调了化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的考查,以对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对推理能力、实验和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获取知识能力的考查。如所有试卷中第2卷所涉及的有机物的推断题,在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是通过正向,逆向,统摄思维进行推理的能力等等的大考验.是考查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题。又如对化学计算的考查重在对运用化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能力。能力立意体现比较突出.
4.试题设置注意梯度、有层次
试题的设问基本上是由浅到深,切人容易,深入难,具有较好梯度,尤其第2卷,设问层层递进,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有效地体现了高考试题选拔的效能。
5.适度联系生产实际。注重化学的实用价值
试题中重视联系实际,如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的应(第2套)、抗非典的消毒剂(第3套)、诺贝尔奖的成果(第Ⅱ套)等有关背景材料的描述与考查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改变了过去“穿靴戴帽”的文字表述方式。
6·较多地注意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化学用语的书写
生物部分
1.在考查的内容上,符合《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
各套试卷的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和与将来继续学习、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上。如.在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物体的结构基础上,重点考查了蛋白和核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等;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上,重点考查了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三大类物质的代谢等内容;在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上,重点考查了激素调节、特异性免疫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等内容:在遗传和进化上,重点考查了从基因水平上分析遗传学问题:在生物与环境上,重点考查了应用生态学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科学、规范,无偏题怪题和过难题目
通过解题后的分析,尚未发现科学性的问题,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简洁,便于阅卷时评判。试题数量适中,每套试卷的卷I有5道试题,Ⅱ卷均有2道,试题分量相似;在试题难度上.全国卷的第Ⅱ套难于全国卷的第1套、第Ⅲ套和第Ⅳ套.各套试卷的难度都考虑了不同地区考生的整体情况。从《中学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上看,没有过难的试题。
3.共同体现了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能力考查的原则,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1)重视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试题的设计,特别体现了对学科内知识综合,既有不同单元内容的综合,如,全国卷第2套的第4题,综合了蛋白质特点、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和基因突变等不同章节的内容。也有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综合.如全国卷第2套的第3l题.综合了必修部分的细胞呼吸和选修部分的微生物营养等内容。多数试题需要学生综合对比多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体现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的能力。
(2)重视了实验能力的考查。试卷中考查考生分析实验现象、结果,分析实验设计过程和原理,设计简单实验等试题所占分数超过32%,如,全国卷各套试卷的30、31题。
(3)重视了理论联系实际。试卷中很难归类为单纯就知识问知识的题目.多数试题都引入了一些实际情景.注重理论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尤其重视社会热点和现代生物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全国卷第2套的第l题.要求考生运用免疫知识分析对SARS患者治疗措施的原理。
(4)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试题总体感觉是,看似不难.但仔细分析发现.要正确作答需要仔细斟酌思考.需要综合所学知识和方法。需要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欲获得理想的成绩,仅靠死记更背和题海战术是困难的.需要考生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和较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4.试题难度设计和内容分配合理,有利于中学课改
充分考虑了不同省份考生整体情况,设计了不同难度的试卷。考查的内容具有较好的覆盖面,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分配合理.对于在教学中全面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试题难易有一定的梯度,对于保证考生拿到基本分有利。
2004年试题的以上特点。与中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对于改进中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有一定积极意义。
5.关注生物学命题中的例外性和典型性
随着命题工作的深入,生物高考试题越来越科学严谨,典型的情况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题干或设问,通常要加上一句“一般来说”,“通常”这样的话,如2004年高考理综卷第2套第31题的第(4)小题。这种做法与社会对高考试题表达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需求有关。与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也有关。因为生物学命题中存在有“例外性”和“典型性”现象。胡继飞先生(2004)认为,“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相比,生物学命题存在较多的特例。”这里的“命题”与高考命题中“命题”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意思。胡先生认为.“这里的命题是一个逻辑学术语,生物学观点是通过命题来表达的,命题被认为是有意义的最小单位.一个命题相当于一个观念,命题由句子或句子成分表达。比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等就是一个命题,它能够科学地表达出一个完整的含义。”胡继飞先生(2004)认为:“哺乳动物为胎生,但鸭嘴兽例外”。“家鸽、家燕是典型的鸟类,鸡、鸭就不是典型的鸟类”,这分别是生物学命题中的例外性和典型性的例子。
对于生物学命题中存在的这些现象.在高考命题实践中可以说深有体会,尤其在试题编制、打磨、校对、评价等环节这种感受特别深。因此,在命题实践中,除要接受这一现实外。还要设法使生物学中“例外性”命题转变成普遍适用的命题表述,以满足试题科学、严谨的需要。
6.尝试使用构建概念图类题型
构建概念图是2004年生物高考尝试使用的新题型.也足国际上正在讨论和使用的题型。该题型不但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扩大对知识的考查面,还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理解程度。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是该类试题考查的一个重点。高考生物试题中构建概念图类试题的形式是,给出一个不完整的概念图,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给予补充。如2004年理综卷第1套的第30题。编制这类试题的关键环节是.设法使考生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对考生的答案加以限制。由于概念图中间省略了一些步骤,因此设法保证考生所填答案的惟一性就变得非常重要。
四、对命题的建议
消除个别试题设问的歧义.不给考生理解题意带来麻烦和困难是命题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高考命题时需要关注的方面。
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试卷的情况下,所命试题的难度是比较难把握的指标,影响试题难度大小的因素很多,因此在试题试卷难度控制方面还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尽可能了解用各套试卷地区考生群体的实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