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

发布时间:2004-11-13 作者:管理员 发布者:管理员 阅读 : 1733

从这学期开始,小学一年级、初一、高一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课改”给教师带来全新的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作出自己的回答,以适应“课改”的需求。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新课程目标对教师的挑战。新课程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等目标。它改变了以往课程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一根本性转变,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责任感、健康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技能等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结构对教师的挑战。新课程结构改变了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统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了综合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并行的课程结构,体现出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课程内容对教师的挑战。新课程内容改变了旧教材繁、难、偏、旧和过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体验和经验,精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社会、自然和自我,突出教育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站在课程的制高点上,施展个人才华,充分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
  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挑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民主平等交往、共同对话的互动过程;强调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富有个性的学习。
  新课程评价对教师的挑战。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倡导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改进教学功能。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多方面潜能,改变单纯通过试卷、分数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提倡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兴趣、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提高。
对新课程采取的对策
  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转换。新时期,教师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掌握“课改”的理论,熟悉学科教学标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课程综合化”的学科观,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发展能力的转变;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转变;从教师关注教科书的“教”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转变;从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等。
  实施岗位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和学校都要十分重视新课程实验工作,扎实有效地加强教师岗位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各级培训机构应该抓住“课改”关键性问题,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示范课程、课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方法和途径,以新的视角审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搞好对课程纲要、课本、教材的解读及理解要义,以利于教师吸收和改进教学;通过考试形式督促其学习,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加强典型引路,推动“课改”试点工作。从去年开始,金湖县统筹制定了“课改”实验规划,加强了县、乡、校培训,启动“课改”实验工作,这为全市“课改”实验提供了经验和条件。我们要吸收、借鉴金湖及各地“课改”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统筹规划,扎实试验,推动全市“课改”试点工作良性发展。
  以科研为先导,造就“课改”的生力军。要搞好“课改”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教学行为必须先行。广大教师应根据学校“课改”计划,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选取“课改”的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切实解决“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更是“课改”的重头戏。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已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学技能,实施新的教学策略,更加紧密地合作,造就一批“课改”的生力军,去夺取课程改革的新成果。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