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开小会 你尊重人吗

发布时间:2004-11-16 作者:管理员 发布者:管理员 阅读 : 2304

现场调查

  老师上课时 常有学生下面“开小会”

  某中学每周一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会后由校领导简单讲话。这个不过20分钟的仪式每次都让辅导员高老师发愁。

  “学生们能认认真真听进去的时间顶多10分钟。然后就开始交头接耳嘀嘀咕咕,这不是个别现象。每个班的班主任都站在自己的班后面监督,看到有人说话就得走过去提醒一下,有时台上的人不得不停下来提醒。可是没过一会儿就又说开了。这种现象很难管。”

  一位中学老师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学校费了好大劲请来一位科普专家给全校同学讲座。专家还没讲到一半,下面就坐不住了,有议论讲座内容的,还有比比划划谈论其他事情的,随随便便退场上厕所的也不少,主讲人不得不屡次提高声调,弄得主持人都很尴尬。

  老师上课时学生在下面开小会的现象就更普遍了。一位美术老师对记者说,学生们对动手实践非常感兴趣,但是每次前半节课的讲解期间,他都要停下来维持好几次秩序。

  同龄观点

  知道“开小会”不对 但实在很难控制住自己

  别人讲话的时候在下面议论,这是不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呢?大部分接受采访的青少年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六年级学生小安说,以前自己也经常“开小会”,可是有一次自己在大会上发言,看到下面有同学不认真听,心里特别不舒服,也没了继续讲下去的兴致。自从那次以后,他再不“开小会了”。

  小周告诉记者:“每次开会或上课时同学和我说话,我都很为难。如果不理同学,会被认为清高不合群。真的说开了,觉得很不尊重台上讲话的人,而且也怕被老师看到。”

  好几位小学生和初中生告诉记者,虽然知道“开小会”不对,但是实在很难控制自己。特别是当身边的同学讲起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讲话内容枯燥乏味时,就忍不住要搭茬。甚至有的同学说,如果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说话而没有被“逮住”,心里是很得意的。

  同班同学肖斯宇和王馨在这个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前者认为:开会或讲课时只要不是特别大声说话就没什么,不会影响大局。后者认为:即使讲话内容再枯燥,也应该坚持安安静静听完,这是对他人起码的尊重。

  专家观点

  讲话者提高讲话艺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李胜珍说,大范围集会时“开小会”的原因无非有两个:要么是大会内容太吸引人,在大家心里引起共鸣;要么就是大会内容太乏味,根本无法吸引人注意。上课“开小会”的原因也有两个:教师授课内容太简单或太难,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步。因此,“小会”总是发生在某些课堂和某些学生身上。

  李胜珍老师认为,如果学生谈的是与讲授内容有关的话题,应该采取一定的方式、留出一定的时间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如果谈的是完全不着边际的话题,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李老师同时强调,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讲话者要提高讲话艺术,掌握好会场或课堂的节奏,同时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采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解。“遇到枯燥乏味的讲话,大人都要靠意志力坚持,更何况控制力较差的孩子。”

  样板行为

  利用合适机会 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于学生“开小会”,老师应该怎样引导呢?清华附小的王君老师说,在自己的课堂上如果有同学“开小会”,她采取的最通常的做法是用眼神提醒,如果还不奏效,就暂时停下讲课内容,让说话的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全班同学。一般的孩子在这种方式下都能自觉停止“开小会”。对于“开小会”现象特别严重的孩子,就私下里谈一谈。

  还有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以前为了制止“开小会”的现象,她曾经试着安排话多和话少的孩子坐在一起,学校领导讲话时也有意按照这种方法排队。但是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爱说话的孩子还是左顾右盼,实在找不到附和者时竟然趴在课桌上睡起觉来。后来,这位老师让同学们自己选择座位和同桌,条件是“对学习有利”、“不能影响课堂纪律”,否则“老师保留调换座位的权利”。这种方法倒是很管用,大家自愿组合,上课说话的同学反而少了。

  高一学生小赵对记者说,很多同学思想丰富、见解独到,开会或者上课时在下面议论都不是为了故意捣乱,而是当时确实有意见希望能够发表。“有些讲座我们很喜欢听,有些老师的课我们很喜欢上,因为我们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