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中心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09-06-06 作者:管理员 发布者:管理员 阅读 : 4928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

能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原理,能较扎实地掌握汉语和文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一)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采用集中辅导和巡教巡考等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二)限选课为专业必修课程,补修课为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科专业毕业生的必修课程。限选课与补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课程名称,执行统一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并推荐教材。

  (三)选修课程的教材、教学管理及考试工作由省电大统一负责。课程性质为统服的选修课程一般采用中央电大试卷,课程性质为省开的课程一般由省电大组织命题。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自由选择,但专科阶段已选的选修课,除在本科阶段作为限选课的“艺术欣赏”以外,本科阶段不得重复选用。原则上拓展知识类的课程的学分选用不得超过总学分的10%。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门课程均须安排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和省电大共同组织实施。作业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英语平时作业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无平时作业成绩者不得参加该课程的结业考试。

    (五)集中实践环节由省电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负责组织实施。实践环节不合格者,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集中实践环节不得免修。

    (六)毕业论文安排5周(5学分),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提倡多样化,选题应在总体上符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本专业教学实习3周(3学分)。

    三、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福建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1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

四、教学计划进程表(附后)

文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中文方向)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进程表

文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进程表

五、课程说明

    (一)必修、限选课程

    1.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

  本课程1学分,课内学时18,开设一学期。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是为配合教育部开展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接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了解和熟悉电大开放教育新的学习环境,建立与开放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新的学习理念,了解并尽快适应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方式,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含义、特点及其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介绍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结构、办学形式、运行机制、教学管理和社会声誉;介绍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一般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和技巧;介绍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怎样利用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一般教学媒体的使用方法等等。

     2. 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语言学概论”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为学生学习其它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探讨语言理论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1) 语言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语言的结构; (3) 语言的发展。

     3.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2)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比较系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程,包括主要社团、流派、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就某一文学现象作重点阐释,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学史观,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文学现象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第一学期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穆旦等重点作家研究作比较深入、细致的分析;第二学期,就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农村小说、样板戏、朦胧诗、文体革命、女性文学、大众文学、先锋文学等重大文学现象作比较细致的描述与分析。

     4.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已有外国文学史知识基础上,重点了解20世纪西方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扩大文学视野。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讲授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脉络,重点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主要流派的理论主张、代表作品、文学特点、影响与评价等。

     5. 汉语专题(1)(2)

    本课程7学分,课内学时126,开设一学年。

    “汉语专题”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涉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方面。

现代汉语方面,通过现代汉字学和汉语规范化两个专题的讲授,使学生能正确使用现代汉字和汉语,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主要教学内容:现代汉字学——主要研究现代汉字的属性和应用(属性方面包括字量、字形、字音、字序,应用方面包括人际界面和人机界面);

    古代汉语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主要教学内容: (1) 汉字的结构及流变,汉字与古汉语词汇学习的关系; (2) 音韵学常识; (3) 词义及其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汉字、语音与词汇的关系; (4) 古今语法的基本区别,汉语语法的主要变化。

    6.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2)

    本课程12学分,课内学时216,开设一学年。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比较系统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流变、重要的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与作品的基础上,就小说、诗歌和戏剧三种体裁的代表作家与作品,作深入一步的阐释,以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解读能力与鉴赏水平。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小说专题”,讲授中国古典小说的演进脉络,对若干代表性著作作较深入细致的分析(如“话本”、《水浒》、《三国》、《红楼梦》、《聊斋志异》等);“诗歌专题”,讲授中国古典诗歌的演进脉络,对若干代表性诗作(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作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戏曲专题”,讲授中国古典戏曲的演进脉络,对若干代表性作品作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7.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己有中国文学知识基础上,通过研读古代文论名著选篇,把握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脉络,了解古代文论经典作家文艺思想,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学的理解。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要讲解从先秦诸子(包括孔子、庄子等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刘勰为代表)的文论名篇,以及唐宋诗论,明清小说、戏曲理论,以把握中国古代文论家丰富的理论成果。

    8. 艺术欣赏()

    本课程3.5学分,课内学时63,开设一学期。

    “艺术欣赏”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限选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主要艺术门类的艺术特征,初步掌握欣赏艺术的主要方法,通过欣赏实践提高文化欣赏品味。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除艺术引论统涉全课外,先后有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摄影、电影等11个艺术门类的赏析,每个艺术门类赏析一般分为语言特征、具体作品赏析和欣赏方法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9. 专题写作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专题写作”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限选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学完“基础写作”后,通过讲评与写作实践,使写作能力有较大提高。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1) 范文解读; (2) 习作讲评; (3) 写作实践。

10.英语Ⅱ(1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为公共英语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2200左右的常用词汇(包括英语Ⅰ要求掌握的1600词)以及相关的常用词组;能够掌握并正确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听懂日常生活中发音清楚、语速较慢的简短对话或陈述,并能用英语进行简短的日常交谈;能够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文字材料,理解正确,并能够读懂通用的简短实用文字材料,如通知、介绍和广告等;能够写简短的应用文,如日记、信函、通知等。

11.英语Ⅱ(2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为公共英语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2800左右的常用词汇(包括英语Ⅰ要求掌握的1600词)以及相关的常用词组;能够掌握并正确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听懂日常生活中发音清楚、语速较慢的简短对话或陈述,并能用英语进行简短的日常交谈;能够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文字材料,理解正确,并能够读懂通用的简短实用文字材料,如通知、介绍和广告等;能够写简短的应用文,如日记、信函、通知等。

12.计算机应用基础(本)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安全常识等计算机基本知识;信息处理概述,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方式,汉字输入方法等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Internet使用方法;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表格系统;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系统;信息安全与网络道德等。

(二)选修课程

1.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已有的中国文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读中国古代文学要籍所选篇章,以达到对中国古代文学遗产的深一层了解。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的思想内容和成书,流传与研究情况,包括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庄子等典籍,以及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文集。每部要籍均选若干篇章,指导学生研读。

    2. 比较文学概论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比较文学概论”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关于比较文学这个新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尝试运用比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解读中外文学作品,提高认识文学现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讲解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介绍比较文学的方法(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文化研究、阐发研究、跨学科研究),评述比较文学与20世纪西方文论的关系等。

    3. 西方文论选读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西方文论选读”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方文艺思想发展脉络,掌握西方文论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解从古希腊到19世纪西方文论的经典著作,包括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布瓦洛的《诗的艺术》、莱辛的《拉奥孔》、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席勒的《审美书简》、黑格尔的《美学》等。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